電線電纜管理三步走
電線電纜號稱國民經濟的神經和血脈,這個比喻真的是非常貼切,是輸送電能、傳遞信息和制造各種電機、儀器、儀表,實現電磁能量轉換所不可缺少的基礎性器材,是未來電氣化、信息化社會中必要的基礎產品。確實如此,電線電纜作為國民經濟的配套產業,真正是無所不在,應用范圍十分廣泛,涉及到電力、建筑、通信、制造等行業,與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都密切相關。
正因為電線電纜應用如此廣泛,地位如此重要,所以電線電纜的質量問題更是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毫不夸張的說,電線電纜的質量問題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但是現實的發展卻不容樂觀,近些年來電線電纜的質量問題層出不窮,電線電纜成了質量問題的“重災區”。
電線電纜行業如果想要健康發展,就必須先要解決質量問題電線電纜企業的質量管理,提高電線電纜企業的產品質量對促進電線電纜企業健康發展、提高我國經濟運行質量和國民生活質量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要提高電線電纜企業的產品質量,必須用科學的質量管理理論和方法來武裝電線電纜企業。朱蘭質量螺旋模型是美國著名質量管理專家朱蘭(JoMoJuran)提出的,用以表征產品質量形成的整個過程及規律性。全過程包括13個環節,即市場研究、產品開發、設計、生產技術準備、制定制造計劃、采購、測試儀表配置、生產制造、工序控制、檢驗、測試、銷售、售后服務,這13個環節構成一個系統。系統目標的實現取決于每個環節質量職能的落實和各環節之間的協調,任何一個環節的失誤都會導致產品質量的下降和成本的上升。運用質量管理模型,有助于電線線纜生產過程質量管理,增強各職能部門在生產管理中的控制、指導、參與等質量職能作用。
電線電纜的質量管理涉及到各個環節,從設計到生產,再到售后服務,我們一個一個的來談。首先來談電線線纜設計過程中的質量管理。電線線纜設計過程包括收集產品情報,進行市場調查、市場預測,以及企業內部、外部生產條件的調查、分析;樣品設計階段;樣品試制階段,這個階段包括試制準備及試制,試制鑒定兩個工作內容;小批試制階段;批量生產階段。過去,人們常常誤認為,只要嚴格把好檢驗關,產品質量就可以得到保證。后來人們認識到,產品質量不是檢驗出來的,而是生產過程中制造出來的。這樣,在產品質量的認識上,人們的思想得到了一個飛躍。
隨著現代企業管理的發展,人們又發現,產品質量不僅是制造出來,而且,更重要的是設計出來的。實踐已充分表明,產品的設計質量是先天性的內在質量。這是人們在認識產品質量思想上的又一個飛躍。質量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技術和質量情報是開發新產品的依據,它對開發新產品的成敗關系極大。企業要建立技術情報和質量信息系統,對各種技術情報質量信息進行全面地、統一地管理和使用。制訂質量目標,質量目標一般在“質量計劃”中提出,在“方案設計”中具體加以體現。質量評價活動,這是產品設計開發質量管理活動中一個關鍵的職能。質量評價活動,貫穿于整個產品設計開發過程。質量成本分析,進行質量成本分析的目的,就是在保證實現新產品質量目標的前提下,努力降低新產品的成本,以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安排“早期報警”,研制產品時,采用一定的復查、試驗、分析、評價等各種方法,作為得知故障發生的一種手段,稱為“早期報警”。
做好電線電纜的設計過程的質量管理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就是電線線纜生產過程中的質量管理。電線電纜生產過程質量控制是按照生產計劃單,工藝流程卡和操作規程的要求進行驗證檢驗的,檢驗的形式多種多樣。對每個班次剛開始時或過程發生改變后加工的第一或前幾件產品進行的檢驗。一般要檢驗連續生產的3-5件產品,合格后方可繼續加工后續產品。巡回檢驗是質檢員對車間過程的全數檢驗,認為可對重要工序,材料加強頻率的檢驗,問題的發生都在一瞬間。實例:甲工人在做絞線正常生產時,檢驗員測量導體外徑發現外徑縮小,那么這時檢驗員應該對工藝規程等熟記在心,發揮的時刻到了。外徑變小,造成電阻超標,就應該讓工人停下來,檢查是由于單絲直徑小,還是設備造成的,因為首件檢驗符合要求。找出原因,進行分類統計,改進。所以還是要督促操作人員熟悉工藝規定,檢查執行情況,如果巡回檢驗不及時,也會造成批量不合格。
電線電纜的售后服務質量管理同樣重要。服務質量很難界定,其根本原因在于服務本身的特殊性,人們對服務質量的把握帶有較大的主觀性,導致對服務質量進行統一界定具有一定的困難。其特殊性表現在:服務是一種無形產品,具有非實物性;服務的生產、交換和消費具有同時性。基于這些特點,在定義服務質量時要考慮以下幾點:服務質量必須是對服務需求滿足程度的度量;服務質量必須與實物質量相區別;服務質量必須反映服務的本質屬性;服務質量主要與客戶的主觀感受相聯系;服務質量包含了服務提供者對服務的評價。
提升行業的發展水平必須要保證產品質量,因此提升管理創新能力就必須提升企業產品標準質量,為保證產品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一方面要做好企業質量管理體系雖然建立,另一方面還要不斷完善。不斷完善質量管理體系是企業標準化的永恒課題。